面对“调皮”孩子 慧育家教您从问题入手

时间:2020-07-02 17:17:19 来源:今日头条

  原标题:面对“调皮”孩子,慧育家教您从问题入手

  最近经常被问到孩子调皮的问题,有的妈妈说,我家孩子太调皮,该怎么管教;也有正面管教讲师问,有父母求助,说孩子调皮,我该如何帮助前来求教的父母。

  我们先从一手问题开始,解决自家孩子调皮的问题。

  首先要核对下,什么是“调皮”。不同的人对于“调皮”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在一些妈妈看来的调皮,在另一些妈妈看来,不过是孩子正常的玩闹。

  其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不同,比如1岁的孩子“调皮”,不断把勺子扔到地上,可能仅仅是探索他发现的一个神奇现象,勺子每次都向下掉,它为什么不能飞到天上呢?

  因此,“调皮”是个非常主观的判断。当我们说孩子调皮,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过于着急地给他贴了个调皮的标签?他探索世界的行为,被我们误认为是调皮?他的年龄段正常的能量释放,被我们当作调皮?孩子还在成长中,眼前的“调皮”行为,可能就是孩子本来的样子?

  因此,为了不引起歧义,我们最好把“调皮”具象化到一个具体的行为,比如,扔玩具。虽然有些妈妈并不认为这是调皮,让我们暂且当作孩子在“调皮地”故意扔玩具。请自行脑补。

  好,面对孩子“调皮地”扔玩具,我们来看看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任凭孩子怎么调皮,我自岿然不动,保持平静理性的状态。就这一条,控制情绪,需要觉察和练习。

  具体怎么做呢?深呼吸,说话前先数10下,默念“亲生的儿”,实在压不住火可以先让家人处理,自己暂时离开,等等。

  其次,尝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扔玩具仅仅是个行为,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是累了烦了,可能是拼搭不好感到受挫沮丧,可能想以此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可能是妈妈不答应提出的要求生气了,可能被妈妈批评了觉得很受伤,可能就是觉得好玩而已,可能......你看,仅仅贴个调皮的标签,或者仅仅关注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进入孩子的世界,了解行为的目的:他用扔玩具的行为想要表达什么?然后我们才可以找到对症下药的应对哦。

  接下来,我们继续假设,孩子扔玩具就是觉得好玩,没什么复杂的前因后果。妈妈理解孩子的感受,拉住孩子扔玩具的手,和善而坚定说:

  “我爱你,同时不可以扔玩具,小手是用来玩玩具的。”

  “我看到你玩得好嗨呀,同时,玩完玩具需要放在玩具筐里。”

  “我理解你觉得扔玩具很好玩,玩完之后,你想先收拾红色的,还是黄色的积木?”

  如果孩子假装听不见,耍赖,看着孩子的眼睛,温柔而坚定地,抱抱孩子,指指玩具。

  如果孩子收了,真诚地感谢孩子的合作。

  在以上情景里,妈妈和善而坚定地对待孩子的调皮行为。和善指尊重孩子,管理情绪是一种和善,换位思考地理解和接纳孩子是一种和善,和孩子共情也是一种和善。坚定的意思是尊重自己,尊重情形,制止调皮的行为是一种坚定,说到做到言出必行也是一种坚定。

  最后,我们要做的并非仅仅制止孩子调皮的行为,而是要把它当做教育的契机,教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行为规范。因此,父母更要关注于“教”孩子技能,帮助孩子发展自律,而不是“管”孩子的调皮。“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一步步教孩子恰当的行为,如何才能做到不调皮,比如,

  “怎么帮助玩具回家?”

  “来,妈妈教你收积木,然后你教妈妈收玩偶。”

  说句题外话,你相信吗,有的妈妈面对的挑战是,我家孩子太少年老成了,我希望他调皮一点。瞧,你家调皮的娃反而是别的妈妈眼里的“完美小孩”。恭喜你有个调皮的孩子,有机会和他一起成长。

  现在我们从讲师的角度来看看如何帮助家长。首先,正面管教讲师的定位是家长课堂的引领者,不是咨询师。而一对一的问题已经进入到咨询的范畴,讲师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做出判断,回答问题,还是邀请家长到家长课堂上来寻求答案。

  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能够帮到家长。如果能够在20分钟内帮助家长有所觉察和收获,家长更有可能产生信赖,进入到课堂。这个咨询consult的能力(注意,不是心理咨询 counsel),是我从FRANK WALTON的家庭咨询课学到的,受益匪浅。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调皮这个概念太主观,即便具象化到行为都太表面,我上面写的可能和提问的妈妈面临的真实场景一点都不搭界,一切都不过是我的臆测,因此,如果这些答案毫无用处,我也丝毫不奇怪。

  但是你不同,你面对的是带着具体问题来的父母,只不过她/他使用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标签来开启提问。所以,如果进入一对一咨询,讲师最有帮助的工具就是提问,带着同理心和鼓励,继续问下去。

  “孩子的调皮的确让做父母的很头疼,很心烦。孩子几岁?排行老几?他做了什么?上一次发生了什么?”(共情,了解孩子和他的行为,具体到某个事件)

  “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父母往往抱怨孩子的行为,但是对于自己的行为缺乏觉察。)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想?感受如何?”(请父母换位思考,觉察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有没有可能孩子的错误目的是……?”(参考错误目的表,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

  “你准备如何解决?下次你想尝试什么不同的方式?”(头脑风暴解决办法)

  通常我不直接给家长具体的方法。因为最了解孩子的,最清楚亲子关系的,是父母,不是讲师。我的方法可能在我们家孩子身上管用,但是迁移到你家,不一定管用。自家孩子的育儿专家没别人,就是父母。当然,给建议的情形也不是完全没有,通常在头脑风暴的时候,如果家长毫无头绪,我也会提些想法,最终还是会由家长决定。

  很多时候,家长仅仅是把事情讲出来,把焦虑释放出来,就有所觉察,有所释怀了。因此,讲师提供一个安全的倾诉空间,带着同理心倾听,多听,少说,就已经足够。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