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期间 三大非遗精品在四川图书馆展出
6月8日,为迎接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大力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四川省首批普及培训成果展”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此次展览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承办,四川省图书馆协办。展览将持续到6月12日,期间会展出我省绵竹年画、羌绣、蜀绣部分精品,以及四川省首批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学员的作品。
蜀绣学员在开班仪式上展示蜀绣技艺
政府主导,促进非遗融入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作为遗产的持有者,从事传承实践的人群是确保遗产生命力的核心因素。
为弘扬民族 文化,振兴传统工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推进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融入生活,文化部、教育部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于2015年11月在全国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整合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依托全国57所大学开展培训计划。
四川省文化厅积极主导、大力推进此项工作,联合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高等院校,从2016年3月下旬开始,在成都相继成功举办了四川大学首期“绵竹年画”普及培训班、西南民族大学首期“羌绣”普及培训班、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首期“蜀绣”普及培训班,实施了四川省首批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
安靖蜀绣基地:叶显俊大师在绣房与学员交流学习
高校参与人才培养,提高非遗传承人群技艺
根据我省 非遗项目绵竹年画、羌绣、蜀绣的特点和参训学员的实际,四川省文化厅和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大学共同研究制定了首期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方案和课程安排,构建了“非遗人文讲座+传统技艺+艺术实践+艺术创作”的教学体系。
三所大学领导高度重视,整合了学校最好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予以保障。普及培训着眼于非遗传承人“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围绕“传承、融合、创新”展开,以尊重文化传统、抓住核心技艺、融合现代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要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考察学习、展示交流并举。
教学中突出重点及特色,开设了非遗保护政策及基础知识、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非遗项目经典案例分析、当代艺术创意与品牌设计、互联网+非遗、参观考察、学员技艺交流实践等方面的课程,为学员搭建了极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遗传承人示范绵竹年画传统技艺
活态传承,让非遗人群持续壮大
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一方面为提高传承人群的创新能力,理论结合实践,加深对传统技艺的理解;一方面为培养传承人群适应市场,提高生存能力,拓展发展空间。让非遗传承人群能够依靠传统技艺服务社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融入当年社会之中,实现活态传承。
我省首批普及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通过一个月的集中学习,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帮助学员提高了文化素养、技艺水平,帮助他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创作设计出了民族与时尚设计相结合的非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