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诡瑰丽的北侗文化名镇——高酿镇

时间:2015-09-04 09:44:56 来源:川北在线
  奇诡瑰丽的北侗文化名镇——高酿镇
 
  高酿镇位于天柱县南部,东邻社学乡、坌处镇,南接锦屏县三江镇、茅坪镇,西靠石洞镇,北连凤城镇。距县城12.5公里,20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镇地形以低中山丘陵沟谷地貌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平均海拔682.6米,最低海拔333.5米,最高海拔1031.8米。地势较高,夏无酷暑,素有“避暑胜地”之美誉。
 
  高酿侗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民风纯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北侗民族文化。至今为此,99.5%的人能用生动传神的侗语进行交流;北侗民居结构巧妙复杂,可谓别具一格;酒歌、侗歌广为流传,音调婉转雅致,悠扬动人,或品酒谈心,交流思想,或传情达意,互诉衷肠,侗族人民都能运用自如。近年来,以六月六土王节、正月舞龙、民间武术月牙镗、侗族花灯舞等为载体的民间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兴起,进一步把我镇的民族特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一道靓丽的北侗民族风景。全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黄哨山、木杉一线天等景区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老海月牙镗
 
  湘黔桂毗邻地区,河川纵横,山高林密,古木丛杂,洞多潭深,时有长蛇当道,虎狼出没,猛兽成群,侵害人畜。为了战胜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从古至今,聚居在这里的侗族民间都有尚武习战之风,且世代相传,蔚然成风。铁镋即为一种古老的兵器。
 
  乾隆五十六年,老海寨诞生,坐落在天柱县南边的偏僻一隅,这里山高林密,巉岩林立,常有豺狼虎豹游弋穿行,村民苦不堪言,清道光年间,冬天的一个午夜,一只吊睛白额虎摸进侗寨,先啖了一只猪仔,然后跃进农户家中叼出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侗族武术大师龙大正闻讯,拖起一把掏牛粪用的钉耙就追。追近猛虎,拦腰就是一耙,猛虎反扑,他凭着十八般武艺,与老虎拼死搏斗起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最后将猛虎杀毙。此后,龙大正根据自己习武多年的经验,根据钉耙的原理,专门打制对付老虎的铁镗,并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手足并用的路子,于农闲时将无数的技击大路传授给侗家子弟,将镗杀入老虎的血盆大口,让它吞进去,吐不出,发不起威风,趁机杀之。后经过几代人的改进与演绎,渐渐地形成了一整套属于他们护身的拳脚功夫。镋像一弯月牙,后来,拳脚功夫便演变叫作“月牙镋”传承,用于防御野兽,抵御外来干扰,村民健身,传承已有170多年。
 
  月牙镗呈弯月形,大小不等,5——15公斤制均有,径长约一尺至三尺,柄长三尺,用硬木制成,外形如一对粗壮、锋利的水牛角,镗尖有倒勾,镗脊镗心分别安有状如斧钺的刀片,一边一块,有的安有二至三块,两翼齿镗,每年正月,族中父老集于晒谷坪,互相练习操练。相传这种克敌制胜健身的古兵器,是由铁镗套路动作威猛,刚劲有力,表演时身械并用,呼呼生风。动作招式有“水中莲塘”、“雄鹰叼鸟”、“金箭离弦”、“神猴捞月”等,有独舞、双人舞和集体舞。
 
  1988年正月,高酿镇老海村月牙翼齿镗经县民委、文化局共同挖掘开发,统一了基本的表演形式,第二年正月到凤城表演,轰动天柱县城。1998年8月,老海月牙镗表演队到省城贵阳参加贵州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表演赛二等奖。1999年6月该表演队代表全国250多万侗族同胞上北京参加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月牙齿翼镗,把威猛精彩的侗族传统艺术献给首都观众,荣获民族体育三等奖。2006年6月贵州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91个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侗族月牙镗为其中之一。
  村民正在对练
  高酿小学传统体育课
  月牙镗武术进校园
  月牙镗表演队
 
  凸洞土王节
 
  自古以来,高酿人民都有过土王节的习俗,特别是六月土王节。“土王节”又称“土皇节”。这“土王”或“土皇”,都是指管理“土”的最高长官。它把握着极大的权柄,是统治“土”属的君王。
 
  有一个遥远的美丽传说,在远古时代,玉皇大帝召集管人间香火的金木水火土五王上天廷,商议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各分管的时间。金木水火四王都按时到了。而土王因好酒贪杯,醉卧难起。玉帝及四王等啊等,一直不见土王的到来。于是就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水王主管春季,火王主管夏季,木王主管秋季,金王主管冬季。又根据四王的不同性格,把四季分为温凉寒热的不同气候。
 
  当土王醉醒三更,起驾登程报到时,分配刚好结束,土王仗着几分残余的酒气,大闹着要平分管理。可是商定好的事,岂能说推翻就推翻呢?这时,玉皇突然想到:土王性格温和,如能综合一下四王的不同性格,让四季温差不是变化很大,那不是一件好事吗?于是,他决定:在各王管理的四季里,每季划出十八天给土王管理,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的18天,合计起来共七十二天。而其他各季也正好存下七十二天。这么一分,土王就同意了,说定在四季的3、6、9、12四个月中,各划出十八天归土王管理。谁也不准占用。
 
  沿袭历史的俗习,迄今为止,侗族人民每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的第18天就定为土王祭祀日,为了不触犯土王,这天有诸般禁忌,不准耕种、采伐、修造等破坏生态的动土、动草等一系列农事活动。
 
  每年六月土王节,高酿人民自筹资金,杀猪烹羊,祭祀土王神,摆下百桌盛宴,款待八方来客,举行土王节系列活动。设席摆酒唱歌、民间艺人表演、打篮球、三五成群的对山歌、讲白话、侃三国,斗牛、斗鸟,观赏篮球友谊赛,晚上还举行传统文艺节目表演晚会,男女老少尽情娱乐。真是“哥长俊俏妹长乖,放歌打马下金街;一曲木叶吹万里,男女老少乐开怀。”
  祭祀土王神
 
 
 
  相传远古时候,优洞、勒洞一带的侗家儿女经常受到一种疟疾的伤害,特别是农历三月前后,疟疾暴发,很难医治,群众苦不堪言。人们发现用甜藤汁与糯米、黄花野菜拌制成的粑不但十分可口香甜,而且能治疗疟疾,此粑用猴栗叶包粑团蒸熟,效果更佳。从此,这里的侗族群众每到农历三月三,就要制作甜藤粑,一来祭祀苍天神灵,祈福侗乡儿女不生病,身体健康,二来作为走亲访友的必带礼品,三是嫁出门的姑姑们都要回娘家过三月三,把甜藤粑带到夫家,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把好运带到千山万水。
 
  如今,每年三月三,当地村民自发组织在勒洞高岑贵里歌场,扎台唱戏,举办制作甜粑比赛、山歌对唱,斗鸟比赛等系列民族风情活动。斗鸟场上,不时传出阵阵喝采;参堂对歌,花花带古,白话对唱令人心旷神怡;山歌比赛主会场,曲曲歌颂新生活新时代的民歌飞出山梁;甜藤粑比赛,巧媳妇手艺技压群芳。这歌的海洋、鸟的世界,就象甜藤粑一样,把甜美的日子洒满了侗乡。
  木杉泥鳅节
 
  相传在尧舜时期,一条恶龙在人间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与恶龙作战。恶龙战败,玉皇大帝将其打入地底,成为地龙,令其为人间民众世代服务,以此将功补过。
 
  公元前约600年,人间发生了一场大灾难,尸横遍野,饿虎如山。一位叫不过五的神仙路过人间,对人们说:“有个叫木杉的地方,那里有种动物叫地龙,可帮你们度过这个难关。”于是众人不远万里,爬山涉水,纷纷奔赴木杉,在地底下找到了不过五所说的地龙。人们食用过后,便病痛解除,灾难消除。有些人难舍木杉的锦绣山川,便定居于此,世代繁衍,人丁兴旺,生生不息……
 
  每年八月中旬,木杉及其周边的人们都习惯于抓泥鳅,吃泥鳅……也不知什么时候起,渐渐地,“泥鳅节”便在民间形成,并慢慢演化为一个纪念不过五神仙的一个民间节日。
 
  地良七夕滚山坡
 
  传说在远古时代,地良村遭遇一场特大洪水,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洪水才消退,方圆几百里的侗寨就只剩下同族兄妹俩,两人想结婚又不敢违背人伦,兄妹俩人就这样克己而过,直至有一天,兄妹俩得了一场梦,说是七月七日这一天,一人带着一片磨盘登上高高的情布丘山上去,从山的两边同时滚下去,如果磨盘到山脚合了,俩人可顺天意结婚。一年,七月七日,俩人照着去办,磨盘滚到山脚下果然合拢扣在一起。
 
  为感谢山神,俩人就包饭到山上唱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歌,然后结为夫妻。从此,情布丘坡称为滚山坡。每年七月七日,当地侗族男女青年都到这里去唱情歌,纪念祖先,传承文化,延续至今。
  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高酿的民居是北侗特有的文化风景并且是真正诉之于视觉意义上的文化风景。其平面布局与汉族民居不同,入口由侧向木梯进入住宅二层外廊,通过外廊到堂屋,外廊部分开间封闭,没木栏板,与堂屋相连成一体。廊宽1.5—2米,是全家起居活动的主体空间。卧室与堂屋都不大,厨房却很大,中间设火塘,为的是在冬天全家人可围座火塘取暖。有的家庭另辟一间厨房与堂屋相连,厨房内设灶台,夏天可在此烹饪。
 
 
 
  黄哨山
 
  黄哨山位于天柱县境正南面,海拔1029.5米,山上菁深林密,山下方圆百里,村寨数十个。黄哨山自古是一道险隘,迄明朝中叶才修有驿道直通山顶,凡由京城到黎平府上任的官员,均须“道出黄哨山“(黎平府志。地理志)。从北面上山,为15里碎石镶嵌的花阶路,距山顶不远处,坡陡路窄,路旁围以十余丈长半人高的石栏杆;从山顶南下,为15里青石板路,三千余级,曲折盘旋,俗称“十八拐“。昔日设邮铺于山顶,邮递隔日一班。民国三十年(1941),经锦屏、天柱两县勘界后,在山顶竖立天柱县石碑一块,碑高1米,宽0.8米。山顶南下50米处,有一口古井,泉水甘冽,四时不竭。东面望楼坡、姊妹岩、五龙岭比肩相望;西面白岩坡、笔架山遥相对峙。
 
  黄哨山顶建有庵寺,原名天云寺。正殿五间,左右斋房各两间。相传元明时期,从湖北来了个和尚,法号甄道乾,他沿着苗岭山脉徒步千里,登上黄哨山,乍见千峰拥翠,雾岚缥缈,清江如练,绕山环流,顿生世外桃源之感,即决意在此出家,传扬佛教。其实甄道乾并百佛门教徒,他自幼喜欢耍枪弄棒,拜过拳师,为人豪侠仗义,好打抱不平,因路遇恶人欺压乡民,拔刀相助,为民除为害,被官府追缉,遂弃家出走,遁入空门,隐姓埋名,来到黔省。
 
  他在黄哨山择好筹建寺宇基后,即挨村挨户化缘,筹集钱粮,招募工匠,历经两度寒暑,寺宇终于落成寺宇两进楼阁,左右厢房四合;佛堂四壁漆得红光照影,大雄宝殿释迦牟尼端坐,左右佛塔和佛龛分列八大金刚、三千揭帝、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形神各异,栩栩如生;院内窗棂雕花镂鸟,寺段四面翘角飞檐;三山门外,苍松翠竹夹古道;一对华表,临风沐露竖阶庭;前庭后院悬钟鼓,暮鼓晨钟远近闻。整个寺宇显得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明湖广晃州知府吴赓虞宦游至此,题联寓杯:
 
  曲径云封留客扫
 
  禅门月静待僧敲
 
  此联悬于头门楹柱上,横额“白云深处”,取意于唐诗“白云处有人家”之句,天云寺亦因之改名“白云寺”。
 
  从茅坪登上白云寺,古时有一条羊肠小道,尽管山上风光无限,寺院神明灵验,游人香客常驻步山前,望山兴叹。为方便游人香客,甄和尚决心修一条登山石道,但觉势单力薄,决计祈求神灵襄助。七月十五日,甄和尚即腾云驾雾,去茅坪镇购买豆腐斋膳,供奉观音老母,返回至黄哨山前,忽见山腰金光闪闪,直射山巅,他即按落去头,注目发光处,见一石门上刻有两句诗:“金银十八块,块块十八斤。”和尚顿悟:此乃神灵点化!即回寺召集众僧,开山破石,取出金银三百两,用以铺路。他雇人开山,凿石成方,从茅坪沿着曲折坡道,一直铺到白云寺,全程十五里,石级三千余。从此游人香客往来如蚁,香火更加旺盛。
 
  自此黄哨山便成了游人观光的胜景,香客朝山的圣地。无数骚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吟咏:
 
  登白云寺
 
  领略烟霞趣,楼头一望间。
 
  群山齐俯首,一树独顶天。
 
  云间来野鹤,石上涌清泉。
 
  人家三五处,远在乱山边。
 
  登白云峰
 
  直上灵山带夕晖,奇花遍地缀蔷薇。
 
  松篁苍翠入幽径,楼阁玲珑掩朱扉。
 
  东望白峰千寻岭,北看金凤九仞飞。
 
  江亭坐听松涛晚,却恨斜阳鸟促归。
 
  清朝末年,天柱县教育史上最晚的一所儒学“白云书院”在黄哨山诞生,创建人曾廉。曾廉又名曾伯隅,字瓜蠡庵,号澄滨野人,湖南邵阳人。精通经史,尤好诗、词、古文。年四十举京兆,施教于国子监,因以言忤逆当朝,获罪黜黔,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游抵黄哨山,住进白云寺。他见此处奇峰竞秀,环境清幽,即决定在白云寺开办白云书院。他游说当地村民捐款献料,投工投劳,历时一年,馆舍落成。开学那天,群贤云集,曾先生特书一联贴于书院大门:
 
  倚槛凭栏俯瞰锦江秀水送来涛声贯耳
 
  登楼附阁环观天柱名山都向此处低头
 
  曾先生学识渊博,治学有方,天柱、锦屏两县有志于学之青年,不晴畏山高路远,慕名负笈而来。杨溪的龙昭灵、上花的龙秀三、春花的龙秀腰、邦寨的吴用竹、岑板的吴见举等清末举人均出自曾氏门下。他还周游天柱、锦屏、黎平、镇远等地讲学,课徒之余,著书立说,撰有《瓜蠡庵集》十八卷,流传于高酿地区。还撰有《坌处忠义祠记》和《需楼记》两篇文字及匾额楹联数副。
 
  怀古幽思,情深意远。今昔相较,言词隽永。宣统三年(1911),因时局动乱,年事已高,曾先生遂告老还乡,春秋几何不详。
 
  山以景名,寺以神灵,院以书传。黄哨山、白云寺、白云书院气势鼎盛,历经数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初,军阀混战,兵匪恣行,1927年,川军由黔入桂,途经黄哨山,被当地民团袭击,死伤多人,遂迁怒于寺院,纵火焚烧,致使历代圣地,竟成焦土;千年古寺,化为灰烬。
 
  故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而黄哨山仍是天柱的名山,它的古老故事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白云书院古道
  木杉一线天
 
  一线天位于木杉腊寨生产组白鹭坡山脚下,距木杉村3里路,高约50 多米,长约100米,顶部宽约七八尺。涧底阴森恐怖,翘首望去,只见一条百米长的银线飞泻而下,因此得名一线天。传说猎狗因追一群野羊到此地,野羊飞跃过崖涧巅,狗不慎跌落涧底身亡,因而一线天又名狗难洞。一线天画面气势高峻雄奇,蔚为奇观。与一线天相连的是一线天瀑布,高约60米,呈叶扇形状,水急泻玉,声震山谷,气势磅礴。一线天周围林木遮天,四季常青。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的颜色各异的杜鹃花争相辉映,把一线天的外围打扮得犹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原高酿镇丰保村职中,199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36年4月,高酿镇地良村侗族青年龙才铿为营救无辜关押在天柱牢里的几位兄弟,率300余侗民打进县城,释放所有在押人员。当时活动在锦屏、天柱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定一闻知,即策动锦屏王泽龙赴天柱与龙才铿联系(因他俩同系被害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部下),公推王泽龙、龙才铿为首领,聚集天柱汉寨罗秉钧家商议组队事宜。时值日寇已侵入中华,中国共产党年前发布了团结抗日的《八一宣言》。经商议,即树起“抗日救国军”的旗帜,王泽龙任司令官。下设三个团,龙才铿任第一团团长。抗日救国,名正言顺,深得人心。仅在汉寨5天,参加者就达1600多人。白崇禧闻报后,电令王泽龙为“贵州抗日救国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官”,国民党中央军独立三十四旅旅长罗启疆率部由滇入黔,在黎平将这支部队改编为一个支队,王泽龙任支队长。后又将编为独立三十四旅七○一团,王泽龙任团长。该团在黎平整训后,随三十四旅开赴抗日前线。在淞沪战役中,守卫上海东战场,即太仓县、浏河、大场、绿湾桥一线。后又奉命在无锡常州、句容一线堵击日军,与日寇浴血奋战半月,1000多人员伤亡殆尽。
 
  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1938年,由家乡知名人士龙友三等召开1000余人的纪念大会,宣传抗日救国的意义和鼓励广大青年踊跃参军,为国出力,在天柱高酿竖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因年久损坏,黔东南州文物部门拨款1500元,于1992年10月1日重竖此碑,并附《碑文》志之。
 
  高酿米酒
 
  高酿有酿米酒的传统,好米出好酒,在高酿,基本家家户户都自酿米酒。高酿的米酒,是用大米或糯米经发酵20天至一个月左右后烤酿而成,酒精度多为20——30度,喝起来入口甘甜,它没有白酒的浓醇,没有茅台国酒的清香,但却是我们高酿人的最爱。
 
  平时,家里来了客,农家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常用米酒款待。随着经济的发展,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名酒,但在高酿,在很多招待客人的席面上,人们还是很喜欢用米酒。喝米酒,可谓是高酿的特色。有客来,必先吃一顿酒,然后撒席换盏,才开始正餐的吃饭。在高酿各村各寨,往往一家的客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寨里男女老少,能喝的朋友、亲戚都来到客人上门的那家,陪客人吃酒。有的客人比较拘礼,或者酒量不大,于是主人家打仗似的,尽一切好客之道,把壶中酒往客人碗里尽情地倒。桌上的菜有限,但酒随便喝,菜可以不吃完,但酒必须喝光,方显出主人的大方和好客。这样喝法,没有几个不醉的。
 
  喝酒的器皿,在高酿从来都用粗饭碗而绝无酒杯一说。饭碗就等于酒杯,满满一大碗。大碗喝酒考验人,也锻炼人。在高酿,许多农村妇女也都是喝酒的高手。高酿的妇女常年面色红润,声音洪亮,这大概跟她们爱喝米酒有关吧!
 
  美酒如美女,闻着芬芳怡人,观着赏心悦目,品着心荡神怡,高酿的米酒就具备了这些美酒的特质。它气味清香扑鼻,颜色清淳自然,口感甘甜醇厚。是酒族中最为纯真质朴,最具有乡土本色的原生态美味。
 
  高酿土鸭、土鸡
 
  高酿养殖土鸭、土鸡品种均为天柱本地品种,其生长周期短,且耐粗饲、抗病力强、体大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脂肪低、蛋白质含量高、耐寒降火等保健功效,具有独特野禽风味。高酿土鸭、土鸡养殖遍及36个村居,养殖土鸭、土鸡成为各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渐成规模。(作者: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党政办)
 
  林下生态放养的土鸡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