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私企老板欲建传统农具博物馆
7月14日,沙坪坝石碾盘,宋渝平在自己公司仓库门前摆出收藏的脚踩式水车。 重庆晨报记者 李斌 摄
用古法自制的耙,可以让水田更疏松平整。
传统犁头,除铁铧之外均为木质榫铆结构。
犁田时放在牛肩上的加担和防止牛啃吃庄稼的嘴笼。
綦江巨龙丰子山一农家院空着的房屋,该屋房主专门借给宋渝平存放收藏农具。
稻谷脱壳用的櫑子。(重庆晨报记者 李斌 报道)
“石头,你在哪点?”
“我这会儿正在綦江巨龙的丰子山上放牛,顺便看看我收藏在农民家的传统农具。”
石头本名宋渝平,58岁,喜欢席慕容的诗歌。
“席慕容把乡愁比拟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那我的乡愁就是建个传统农具博物馆,留住中国农耕文化的文脉。”7月10日,宋渝平在手机里对记者说了这么一句。宋渝平的文化程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只混到初中毕业”。
1975年,他作为知青来到了忠县。“两年的农民经历中,生产队曾安排我给老农民当帮手做农具,于是便对传统农具有了更深了解。”宋渝平说,自己刚到农村时,啥农活都不会,幸好勤劳朴实的农民们都关照他。
宋渝平返城回到沙坪坝后,进工厂先当过搬运工、烧过锅炉。因能吃苦耐劳,后来当上了厂长等。再后来,他下海办起了公司。
1988年正月初一这天,也是宋渝平返城第十年。他回到当年落户的生产队,往日情景让他感触很深。从此以后,宋渝平每年都至少要回乡探望一次。他出差或旅游,总爱买些农村小物件、农具模型作为纪念品。
现在他已收藏了耕种收获用的全套传统农具,用于稻谷脱壳的櫑子就收藏了二十多件,脚踩和手摇式水车也有7套。其他挞斗、犁头、耙、戽水筐等,已有数百件,分别存放在忠县、綦江等乡下农民家和自己在沙坪坝的公司仓库里。
宋渝平发现,这些年很多的农村人都进城了,自己农民朋友的后代,都不会干农活了,变化太快……
“抓紧和人合作,建一个传统农具博物馆,我有这个责任,这也是我的乐趣。”宋渝平说。
来源: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