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想学台湾“守护”美食 不少小店面临消失
国际饮食界宝书《米其林指南》4日公布新一年港澳饮食指南。一些香港媒体认为,台湾是营销美食的成功例子,在业主大幅加租以及物价上涨的压力下,香港不少传统小店难以生存,因此不能单靠米其林推介,更要想办法守护美食。
据《香港商报》5日报道,米其林4日公布新一年港澳饮食指南,被收录的香港餐厅共有244家,其中4家餐厅继续列为最高的三星级,13家列为二星,列为一星的有44家。香港《大公报》介绍说,米其林的评审会以匿名方式定期到访餐厅和酒店,以一般顾客的身份对食物的质量、服务质量、准备食物的技巧、厨师烹调的菜式所表露的个性以及食物水平是否一致等作出评价,评审在过程中不会表露身份,多数是在已结账的情况下才自我介绍。自2008年《米其林指南》推出港澳版以来,一直大受欢迎,获选的餐厅小店一夜鱼跃龙门。但也有不少店主面临业主加租的巨大压力。
香港《经济日报》5日评论说,美食是世界的共通语言,近年更被国际社会视为软实力指标之一。而谈到近年成功推销地道美食来加强软实力,就不能不提台湾。文章称,米其林去年也推出台湾版,但推动当地美食文化的最大功臣是台湾当局,当局投入大量资源,层出不穷地举办美食节,包括台北国际牛肉面节、台北凤梨酥文化节等,连世界猪脚节都有。岛内名人效应也刺激了美食文化,如台湾的福源花生酱,便因马英九推荐成名,“第一夫人”周美青爱吃的牛肉面店也备受追捧。反观香港,虽然也有“美食天堂”的美誉,但近年经营成本加重,一些特色小吃店经营越来越困难,有的干脆结业。《经济日报》建议港府要带头推动地道美食,不只是制造名气,更要从政策上协助小店缓解经营困难着手,令其可以保留下来。否则香港美食天堂只是吃老本,迟早在国际上失去光环,加上老字号食店逐一消失,“若有日街上只见连锁快餐店,动画中才能看得见菠萝油,则还有何‘味’力可言?” (齐新玉)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秦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