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学院:十年坚持面向京郊教师开展培训

时间:2013-12-17 20:27:00 来源:互联网整理

  现就职于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的数学教师孙贵合,从10年前的一名普通教师,到如今成长为北京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名师工程”成员。说起10年的发展,孙贵合说:“是京郊教师‘绿色耕耘’培训让我明确了专业发展的方向。”
  
  2004年6月,由北京市财政全额拨款、市教委统筹规划、北京教育学院负责组织实施的京郊教师“绿色耕耘”培训全面启动。历时10年,培训惠及北京远郊区县所有小学、初中和部分高中,辐射率近100%,参训学员达1.5万余人次,一批批名师、名校长脱颖而出,成为京郊农村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新模式提高培训实效
  
  10年前, 师资紧缺一度成为制约京郊农村中小学发展的瓶颈。此时接到“绿色耕耘”计划的培训任务,北京教育学院十分重视,院长李方带领项目组进行了深入调研。
  
  “在‘把脉’京郊农村教师成长问题和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专业化培训模式。”李方说。
  
  进入“十二五”以来,“绿色耕耘”培训不断深化。按照分层次、主题式的思路,培训一方面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细化为适应期、熟练期、发展前期、发展后期和创造期;另一方面基于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现状,以关注急需、抓关键人群为原则,以熟练期、发展前期、“教非所学”教师为培训对象,“量体裁衣”,提高培训实效性。
  
  在培训内容与课程上,“绿色耕耘”培训确定了“三段式”实施模式,紧紧围绕集中理论学习、分组实践指导、成果展示交流有机融合和整体推进的方式展开,强调理论学习和专家引领,强调导师指导和同伴互助下的实践和反思,进而实现在培训过程中改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目的。
  
  在培训者的选择与组织上,“绿色耕耘”培训加强优质师资整合,聘请大批的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和研究员,还聘请了华应龙、吴正宪、王能智等全国知名的 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组成学科授课和指导专家库,实行“1+1”双导师制。
  
  送培到校全程监控质量
  
  今年9月25日一大早,北京教育学院“绿色耕耘”培训初中数学学科指导专家组成员驱车60多公里,到达怀柔区第三中学,听参训学员、初二数学教师彭玉梅和王小勇的现场课。这是培训分组实践指导环节的一部分。
  
  整个上午,学科专家团队分两组听了两名学员的现场课,并在此基础上共同观摩了怀柔区数学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课后,学科指导专家围绕学员的现场课和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做了深入研讨和交流。“这样的培训对我们实际教学帮助很大,为今后改进教学指明了方向。”彭玉梅说。
  
  “培训搬到课堂里,培训地点下移到教学一线,真正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学院“绿色耕耘”项目负责人李春艳告诉记者。
  
  “绿色耕耘”培训在组织运行上更加强调市、区、校联动,北京教育学院负责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估,区县师训部门负责班级管理,中小学负责组织在学校的研讨活动。实践证明,这种联动机制减少了学员的工学矛盾,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
  
  10年来,“绿色耕耘”培训满意度均在90%以上,在历年的市级绩效考评中均获得 ,并在2013年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优质培训造就一批名师
  
  密云县第六小学科学教师郭建华,曾一度深感自己专业知识不足,找不到努力方向。“通过参加‘绿色耕耘’培训,让我感受到农村教育大有可为,也为我的教学科研指引了道路。”郭建华从中受到启发,着手精细化设计实验课程,钻研植物资源,编写校本课程,之后在科学教学上屡获佳绩,如今成长为密云县名师和市级骨干教师。
  
  优质培训成就了一大批像郭建华一样的名师,他们如一粒粒“种子”撒满京郊大地,开花、结果,辐射带动更多农村教师成长。京郊区县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长反映,“绿色耕耘”培训提升了农村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优化和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层次和结构,一批 学员在学校、区县乃至北京市教育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农村教师业务精了,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才有信心和决心扎根农村,乐于从教”。
  
  从“课改推进急需”,到“队伍优化急需”,再到如今的“教师发展急需”,“绿色耕耘”培训始终关注农村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提升,2012年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奖实至名归。随着培训走向“精耕”和“深耕”,该项目为更多农村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在服务农村教育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时小贝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