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源于高等教育定位不清

时间:2013-01-02 11:04:10 来源: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近年来,两大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是从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招工难和民工荒,二是就业难,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造成供需不能对接的直接原因与我国高校定位不清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8日发布报告称,尽管大学毕业生的心态已经发生转变,能够接受更低薪金的岗位,且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就业难的困局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包括: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等。大学定位为培养科研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而各类专科、职业院校的特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社会对于科研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不完全相同。对此,南昌大学副校长朱友学有一个精辟解释: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是9名工程师、1名科学家,而高等教育培养的是9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

 

  这源于一场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轰轰烈烈的大学升格风,高等院校中兴起的合并风、挂牌升格风愈演愈烈,大专改本科,学院改大学,农业大学、理工大学开人文专业,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定为“研究型”。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有了相同或相似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育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单一。

 

  如此方式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遭遇了水土不服。据统计,目前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有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极端的例子是,只有约1/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许多学生开始认识学校教育的局限,认为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对专业课学习采取应付态度,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考研、学外语、考各种证书、兼职工作等方面。

 

  社会发展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要适应市场需求,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走差异化道路。正如上述调查中发现的,并非越高学历和越好的学校就业率就越高,只要能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就是高水平大学,不一定非要定位成“重点”、“研究型”。为此,教育管理部门也要转变观念,把评估和考核高等学校的单一指标转为多元指标,同时还要对现有教育资源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高等教育领域也在开展新的探索。2012年4月16日,南科大获批建立。5年来,南科大在开展教改实验、组建教师队伍、设置学科专业、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