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思考
日前在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把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创新型社会作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民用航空产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之一。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使拥有民族品牌的飞机飞上祖国的蓝天,为此,民用航空产业应当也能够成为自主创新的典范之一。本文就如何推进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谈几点个人看法。
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特殊性
民用航空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从事民用航空产品(非军用航空产品)生产与提供航空服务的相关行业的集合。它是一个巨大的立体空间体系,从横向看包括航空运输、飞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培训等主干内容;从纵向看包括机场、航空公司、空中管理等具体的运营部门。作为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民用航空产业呈现出与一般制造业不同的特点:1.高资本投入与高风险并存。航空产品中一个机型的开发需要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投资。除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外,其产品的开发周期也比较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航空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其综合性和复杂性不断提高,这又使得航空产品开发经营的风险以及投入都在不断攀升。2.高附加值与高关联度共存。日本通产省曾做过分析,按产品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为计算标准,如果船舶为1,那么小汽车为9,喷气客机为800,而航空发动机高达1400。这种高附加值正是得益于高产业关联度产生的带动效果,也包括对劳动力就业方面的扩散效应。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无论是从军事领域还是经济领域、科技领域考虑,都显示出其战略发展的重要性。3.高技术密集与人才的专有性共存。航空产业不仅包括一系列技术领域,而且航空科技还与相关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和互动,不断开拓新的前沿领域,所以航空科技呈现出动态交互发展的态势。航空市场的垄断竞争局面又进一步促成航空科技领域的垄断。技术密集、技术垄断同样加剧了这一领域人才供应的专业性,形成了航空专有人才的垄断。寡头竞争与高进入壁垒并存。世界民用航空产业已经形成由“波音”和“空客”所构成的双寡头垄断格局,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在支线客机的市场中也分到了近50%的市场份额。这种垄断竞争放置在立体的航空产业链中更加剧了产业的“专有性”,使得垄断扩展到整个产业链上。这无疑加大了市场进入的壁垒。
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已经来到
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国际干线飞机转包生产的一定市场份额,尤其是新舟60的批量化生产,标志着我国在支线飞机自主研发能力上的突破。这些都为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外在动因更促成了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绝好时机:1.巨大的国内需求市场。据空中客车公司预测,中国在未来20年内将至少需要1316架干线飞机,总价值约1400亿美元。全球100座以上大型客机中,每12架飞机中就有一架被中国购买。波音公司的分析显示,中国国内航空货运市场现在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2002年至2021年的20年间,中国将成为除美国之外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市场,需要约1900余架新的民航飞机,价值约1650亿美元。此外,还有大量的支线客机和通用客机的市场需求。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决定生产的源动力。2.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政策引导是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认为,民用航空产业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一个典范。民用航空产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应该是国家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的优先发展产业。民航总局已经出台关于促进支线航空运输发展的若干意见,放宽支线航空运输的市场准入,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促进支线航空的发展,这将更加刺激国内民用航空市场的需求。3.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在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撑下,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梦想已经实现,民用航空产业的腾飞也将为时不远。
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路径
为了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发展民用航空产业应该坚持“两手抓”的原则,走一条“自主创新与引进合作”并举的道路。
一手抓自主创新,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没有雄厚的自主创新基础,引进了技术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国的航空产业要上去,就必须下定决心,选准目标,卧薪尝胆,发奋自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我国目前飞机制造企业分散竞争的市场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受计划经济惯性影响的运行机制极不利于民用航空产品的自主创新,这种分散也导致了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因此,要使民族品牌的飞机取得成功、挤进国际市场并具有竞争力,就必须改革民用航空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分散的航空企业,组织以干线整机企业为核心、材料及关键部件供应商为主力的联合舰队式的合作创新群体,按照市场经济方式和国际成功经验实施联合攻关,变多头竞争市场格局为寡头垄断市场,更快地聚集国家资源,形成合力。
另一手要抓引进技术、合作生产。民用干线飞机既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又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离开国际分工与合作,关起门来搞自主研发与创新是不行的。因此,为了解决自主研发带来的民机发展周期过长、市场机会时不我待的问题,引进整机进行合作生产是明智的选择。退一步讲,即便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真正的技术合作,直接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水平,也应该通过生产合作,间接地学习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服务体系并使本国的人才得到锻炼。其实,在开放市场竞争格局下,引进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不可仅停留于附加值 的加工生产领域,而应向航空维修、培训等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从零部件生产向整机生产领域延伸;合作的领域也不能仅仅停留于飞机制造环节,而应向整机的研发领域拓展;合作的方式上坚持市场化的原则,进行股份合作,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吸收民间资本、国外资本等参与,在研发上还应积极参与国际间的风险研发合作,为自主创新积累经验。
引进的目的在于创新,合作是为了缩短创新的进程;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才有可能走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民用航空产业发展之路!
(作者系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