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学术造假还需提高造假成本

时间:2015-08-06 13:53:19 来源: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日前,地处武汉的江汉大学教师姚振强,在网上实名举报该校法学院院长李卫东学术造假,相关网帖引发网友热议。姚振强告诉南都记者,举报并非出自个人恩怨。李卫东回应南都记者称,此事学校正在调查,暂不便表态。据悉,近日李卫东刚被公示拟任江汉大学副校长。(8月6日《中国青年网》)
 
  现任某高校法学院院长的李卫东近日被公示拟任江汉大学副校长,说来也是喜事一件,但偏偏在关键时刻被举报学术造假,也可算是摊上了大事,若举报内容属实,那他将与副校长头衔擦肩而过。近年来,中国高校弄虚作假现象严重,学术造假事件频发,高校学术长期以来不够规范甚至失范的原因到底何在?
 

  笔者认为,一方面源于学术机构、期刊单位、造假者单位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纵容和包庇。学者基于本身利益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考量,奉行“好人主义”不愿揭发造假事件。发了假稿的刊物也不愿自我揭丑纠错,怕影响自己的声誉。造假者单位更是以治病救人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不愿对肇事者严厉惩处。受害人不揭、当事刊物不理、责任单位不管等多种因素的完美组合,自然就造成造假成本极低的局面。
 
  另一方面源于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学术评价体制在评价教学、科研成果时,仅以论文数量为依据,对业绩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都实行量化管理。仅以数量为“指挥棒”的学术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于是加剧学术界急功近利心态的蔓延,使剽窃和粗制滥造之风愈演愈烈。
 
  学术造假危害极大,其毁掉的不仅是一代人,而将引发整个社会的学术灾难,所以遏制学术造假势在必行。我国可以学习借鉴美国的监管经验。学术不端行为在美国一经发现,造假者轻则数年不得申请国家科研资金,重则身败名裂,永远被阻隔于学术圈之外。“研究诚信办公室”每一年不断地公布抄袭者和学术不端者的处罚结果,用这种公开透明的处罚去钳制学术不端的行为。所以美国教授在学术圈子里,如果名誉有了污点,对将来的为人师表和再找工作都是一个极大的影响。
 
  但是我国至今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学术打假机构,对政府资助项目的质量和真伪也缺乏有效检验。所以根除学术造假,还得从建立完善制度入手,在不断科学量化考核的同时,对学术造假进行有效监管,以铁腕政策倒逼学者不能违背学术道德,让学术造假者寸步难行,不断提高造假成本,还学术研究一片净土。如此一来,造假成本的提高将迫使研究者在提高学术水平、学术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学术作风的修养,树立起学术荣辱观。(肖洪)
投稿:chuanbeiol@163.com
点击展开全文

你遇到过鬼打墙吗,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