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悍匪周克华毙命处成“景点”,病得不轻
最近,重庆沙坪坝童家桥,即悍匪周克华被击毙处,成了一处“旅游景点”。电视上有报道,微博上有描述:每天都有人到现场参观,有时多达数千人,警方还要派出警力维持秩序,附近还出现饮食摊。
对此情景,网友的反应,一是愕然,二是谴责。有网友跟帖道:“这个世界疯狂了!”“现在的人怎么了?世界末日到了吗?”谴责的网友,用得最多的词语是“无聊”。
“无聊”是一种不屑,却未必符合观光者的真实状态。网上视频中,男女老少,一个个争先恐后,喜笑颜开,有拍照留念的,有义务解说的,还有在周克华倒地处躺下,模仿周毙命后的姿势——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你觉得无聊的事情,他完全可以有聊得很,不然哪来这么高的兴致?
但是,要说参观周克华毙命处“有聊”在哪里,证据也不是那么好找。一是媒体报道和微博上都没有相关内容。好像参观者都不看微博的,不然为什么没有人在微博里谈参观体会?当然,也有这种可能:即使你问他,他自己也未必说得清楚。
说不出,说不清,不等于没有。那么多人赶过去,这个地方总有吸引人的地方,总有参观者认为值得为它赶过去的价值。从新闻图片上看,沙坪坝童家桥,没什么好风景、好声音,童家桥的参观价值,离不开周克华。背负9条人命,逃亡8年,周克华的经历本身就很不一般,追捕行动又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周的毙命,无疑具有震撼效果,即有刺激性。这种“刺激性”,应该是吸引参观者的地方,就是“有聊”之处。以这种“刺激性”为“有聊”,是不是表明,这些参观者平时的生活,比较无聊,或者不够有聊?抑或是一些人口味比较重,不带点血腥味就不够刺激?
以参观周克华毙命处为“有聊”,需要一个前提:不怕“晦气”,百无禁忌。按照传统习俗,除了必要的奔丧,跟死人有关的事情,总是躲得越远越好。笑逐颜开地赶到一个刚刚响过枪声的地方观光,甚至还在被毙处躺下来体验一番——“思想解放”以至于此,这是匪夷所思的,也是令网友产生“末日感”的原因。
旧时,因为知识不普及,竹子开花,公鸡打鸣,都被看作是不祥之兆。以单个的自然现象为起点,中间没有任何逻辑推理过程,直接得出一个关于社会的普遍性、终极性结论,自然是荒唐的,即使有推理过程,也很难是科学的。但是,人的心理、习俗乃至外在的行为发生某种变化或变异,应该是有迹可寻的,前提是有足够多的样本,每个样本又有足够的细节可供分析。好在这些年这类样本已经积累得足够多,甚至为汉语贡献了新的词汇:“雷”,以及派生的“雷人”,“雷语”。 的“雷语”是“乳间距”,是湖北高校十大校花评选的外形标准之一。如果说“乳间距”指示着大学的末日,可能过于笼统和直接了,但是,由此说大学精神在一些学校,一些高校执政者心里已经死亡,却是不错的。周克华毙命处成“景点”,未必表示末日已到,即使是末日,也不是全世界的末日;但这不是祥瑞之兆,则是可以肯定的。